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莊麗醫生

老年健康工作坊認識失智症

來源: 市民日報


(市民日報)隨着老年人的快速增加,失智症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研究顯示失智症病人的醫療與照護需求遠高於同年齡的非失智者,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造成巨大的壓力,醫護工作者身負守護社區民眾健康的責任,應有充分的準備來面對這個無法逃避的公共衛生問題。澳門醫護志願者協會昨舉辦老年健康醫學專題工作坊, 冀讓本澳市民認識「失智症」及醫護工作者對「失智症」有更多的了解。


專題工作坊昨午假澳門文華東方酒店會議廳舉行,是次醫學工作坊吸引近70位醫護人員參加,香港老人科專科莊麗、澳門醫護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及澳門失智症診療中心協調員羅奕龍擔任講者,澳門醫護志願者協會創會會長白琪文、腎科及急重症專科林潤明,以及本澳醫療機構的在職醫生、護士及診療技術員等出席。


莊麗指出從認知能力正常到失智之間存在1個灰色地帶,而輕度認知障礙可能是失智的前驅期,社區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至少有三分一會在5年內會發展成「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特徵為開始出現輕度的認知障礙,如容易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忘詞、處理複雜的財務問題、組織能力等發生困難,但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與社交。


她續稱,當認知功能繼續惡化,病人開始出現獨立生活、社交、工作上的困難,以及或出現認知以外的精神症狀,便是早期的「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由腦部疾病、身體疾病、藥物或成癮物質使用所引起的持續認知功能下降及相關症候群。90%失智症患者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她指出,有記憶問題不一定是失智,失智也可以是記憶之外的認知與行為障礙表現。而「失智症」的診斷有個重要部份:臨床診斷、病因探討、找尋可治療的問題與相關危險因子。


羅奕龍表示,失智症目前並無辦法治癒,因此失智症患者獲得診斷後,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延緩病情進展外,更重要是使病人與家屬能及早做好準備,應對逐漸加重的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可能出現的精神行為異常,以減少疾病對患者、照顧者和家庭的影響;通過照顧者教育,與家人共同探索與失智症患者相處之道,減少照顧者的壓力,也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他續稱,目前大多數澳門市民對失智症仍未有充分認識,為此慢性病防制委員會下設失智症工作組加強失智症的預防教育和社區推廣工作,冀通過公眾教育讓市民正確認識失智症及早進行預防,學會如何關愛和照顧身邊的失智症患者;以及通過政府、民間社團、志願者及市民的共同努力,讓澳門成為「失智症友善城市」;他呼籲市民若發現身邊長者患失智症應盡快求醫。

統計局公布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詳細結果,本澳人口持續老化,65歲或以上老年人口較5年前大幅增加48.6%至59,383人,佔總人口9.1%,比重較5年前上升1.9個百分點,預計未來10年人口老化將進一步加速。羅奕龍表示,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的問題,特區政府於2016年起啟動養老保障機制─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正是為人口老齡化而作出的及早規劃,其中一個重點工作就是致力構建「失智症服務網絡」。


他透露2016年9月,由社會文化司轄下的衛生局和社會工作局共同合作,在仁伯爵綜合醫院成立「失智症診療中心」。失智症診療中心與全澳衛生中心合作自去年9月運作以來,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新診斷的失智症患者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138%,而輪候時間縮短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失智症診療中心計劃在社區擴展失智症服務。

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及早改善吞嚥困難重拾舌尖上的快樂

報章來源:晴報Skpost 俗語說「食得是福」,能夠品嚐美食就是種福氣,這對一般人而言是平常事,但對吞嚥困難的患者來說,美食當前也可能無福消受。醫生提醒,若出現吞嚥困難問題,應盡早求醫,配合言語治療師的幫助及治療,有機會可改善情況,重拾進食的樂趣,也確保能透過飲食攝取充足營...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