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疫情下長留家中及維他命D缺乏症 適當補充營養減跌倒及骨折風險
報章來源: 晴報 新冠肺炎疫情令我們需要保持社交距離及在家工作,到戶外接觸陽光的機會相對疫情之前大幅減少,「不見天日」的生活因此衍生出一個健康警號—維他命D不足,特別是老人家及室內工作人士,他們或因怕受感染或工作需要而終日留在家中,意味著難以充份吸收維他命D,長遠就有可能導...

莊麗醫生
2021年4月1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Vitamin deficiency In the era of COVID-19
文章來源: 香港醫學會-持續醫學進修專訊

莊麗醫生
2021年4月19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莊麗醫生
2021年2月10日讀畢需時 0 分鐘
長者記憶差 又關膽固醇事?
報章來源: am730 大家都知道壞膽固醇過高,會堵塞心臟冠狀動脈引致冠心病,但原來同時會影響記憶力,而且衰退來得比較突然。原因是堵塞情況出現於腦部血管,影響負責記憶和認知的部分,亦即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有不同類型,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其次是血管性認知障礙。老人...

莊麗醫生
2020年11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預防認知障礙症】醫生遇最年輕患者僅49歲 研究證從四方面著手可有效預防
文章來源:醫理說 在香港,每十名70歲或以上人士就有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更是每三人中有一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相信受認知障礙困擾的患者及照顧者只會有增無減。不少人以為認知障礙是年邁的正常退化現象,難以避免,但國外已有大型研究證實,只要提早從多方面著手,...

莊麗醫生
2020年10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提防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壯年注意!及早關注心血管健康可減患認知障礙風險
文章來源:醫理說 已有大型國際研究證實,從四方面著手能大大減低認知障礙風險,改善心血管疾病就是其中之一。要知道養分通過血管輸送,若然腦血管出現問題,甚至患者重複出現缺血性中風,腦細胞得不到足夠營養就容易受損、死亡,導致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這就是為何高血壓、膽固醇和糖尿病患者患...

莊麗醫生
2020年10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關顧老友記需要 新冠疫情4大注意重點
資料來源: 輝瑞會 近日新冠疫情有放緩跡象,但我們仍然未能鬆懈,必須繼續做好防疫措施,才能避免死灰復燃。特別是長者的抵抗力較低,如果同時有多種疾病,便更易有感染風險或其他弊病。因此在非常時期,我們必須格外注意老人在飲食、運動、情緒及社交支援的需要。 一、攝取足夠營養增抵抗力...

莊麗醫生
2020年7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糖尿惹神經病變恐截肢 - 衝擊波助傷口癒合 減截肢風險
糖尿病之所以令人聞風喪膽,並不在於疾病本身,而是其對身體多個部分都有壞影響,當中,糖尿病神經病變更經常被人忽視,以至患者較易出現糖尿腳,增加足部潰爛感染的風險。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直言,血糖持續偏高會破壞神經線,容易引發神經病變,令足部感覺麻木,以至弄傷腳部而不自知,加上高血...

莊麗醫生
2020年3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長者需要注射胰島素?
文章來源: 新醫藥透視 口服藥還是注射胰島素? 眾所周知治療糖尿病用藥主要分為口服降糖藥及注射型的胰島素兩種,惟一般長者較難接受注射胰島素,並認為要等到糖尿病情十分嚴重時才使用。老人科專科醫生莊麗指出,其實長者除了在糖尿病情較為嚴重時使用注射胰島素外,在確診糖尿病初期,也可...

莊麗醫生
2019年12月1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智慧型動力式下肢外骨骼機器人 助中風患者踏上康復之路」
報章來源: 晴報 據資料顯示,香港每年約有三千人死於中風,是香港第四大致命殺手。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指出,隨着人口老化,心房顫動愈見普遍,此症更成為本港中風個案的主要成因之一:「當患者心臟跳動失常,導致血液滯留,有機會形成血塊,血塊一旦流向腦部造成阻塞,便會導致腦細胞缺氧死亡...

莊麗醫生
2019年11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生死學堂:在家離世】
文章來源:大人站 YouTube 「家人一杯水,勝過醫生一支針!」范寧醫生說。 潮多香港人希望最後一程,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裡;政府提出的「有關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的立法建議公眾諮詢文件」,亦明言:「政府的政策是提倡病人在居處離世,不論是在家中,還是任何其選擇的居處—...

莊麗醫生
2019年10月12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容易疲倦易跌倒 銀髮族當心患上肌少症
資料來源: 東周網 很多長者常常感到疲倦乏力,上落樓梯感到困難,甚至難以坐低站起等等,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先兆。肌少症也是引致長者跌倒骨折的原因之一,患有此症的長者跌倒風險比其他人高出三倍。一項研究指出*,超過六十五歲以上在社區居住的長者,肌少症的患病率為百分之九,在四年的跟進...

莊麗醫生
2019年8月2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了解認知障礙 ・ 下】治療認知障礙:勿錯過早期黃金階段
資料來源: 醫理說 十年前的社會氣氛多少有點抗拒認知障礙症,覺得人老了就是會衰退,不用特別理會。可幸是隨著社會進步,近十年香港人對認知障礙的認識普遍較深,現在至少知道這是種病,需要處理。即便如此,不少患者求診時已經到達中後期,錯過了早期治療的黃金階段。...

莊麗醫生
2019年8月1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為生命護航——糖尿病與認知障礙症
文章來源: 頭條日報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情況持續,一些長者常見疾病,亦似乎愈來愈普遍。舉例,糖尿病的患者數目已突破70萬,威脅不少長者以至壯年人士的健康;至於腦退化症的個案數字亦不容小覷—70歲以上長者,每十人中有一名患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人士更是每三人中,即有一人患此症。...

莊麗醫生
2019年8月1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樂齡泌笈」網站設一分鐘快速測試
資料來源:SKY POST晴報 「樂齡泌笈」是由惠澤長者基金所發起的公眾教育活動,希望透過不同平台和活動,發放下泌尿道問題如尿頻、夜尿等的最新資訊,讓長者、家人及照顧者,携手正視尿頻、夜尿等泌尿疾患問題,以改善因諱疾忌醫而延誤診治的情況,令高危一族盡早求醫,好好控制病情,重...

莊麗醫生
2019年8月12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了解認知障礙 ・ 上】記憶力變差=認知障礙?
文章來源: 醫理說 / 文章同時載於AXA Blog及Emma by AXA(AXA安盛的手機應用程式) 目前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佔所有病例50%至75%¹。香港每十名70歲以上人士就有一名認知障礙症患者,85歲以上更是每三名中有一名¹。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

莊麗醫生
2019年8月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中風非句號 復康支援重新開始新生活
資料來源: 醫理說 在不少人眼中,中風猶如突如其來的風暴,頃刻間便無情地奪走寶貴的生命。在香港,中風後一年内的死亡率大約是20-25%,在首十類致命疾病中排行第四。即使能夠僥倖逃脫死神的魔掌,中風所帶來的後遺症,仍可以讓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毀於一旦。據統計,中風是導致成年人...

莊麗醫生
2019年5月2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中風復康資源有限 私營彌補公營缺口
資料來源: 醫理說 雖然現時公營醫療亦有提供相關的復康支援,不過礙於資源有限,即使病人仍有進一步恢復活動能力的空間,他們完成既定的療程之後便需要離開醫院。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憶述,曾有一名中風病人已於公立醫院完成復康療程,雖恢復充足力氣,但平衡感卻大不如前,以致走路時身體左搖...

莊麗醫生
2019年5月2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長者膀胱過度活躍 急去小便易跌倒骨折
資料來源:晴報-生活副刊 如家中長者有尿頻、夜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別以為只是平常的年老現象,其實他們很可能患了膀胱過度活躍症。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表示,長者往往由於急著去小便而跌倒致骨折。[1]本地研究顯示,老人家如骨折位置在髖骨,一年後的死亡率可近2成,[2]情況令人關注,不...

莊麗醫生
2019年5月2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長者膀胱過度活躍 急去小便易跌倒骨折」
文章來源: SKY POST晴報 如家中長者有尿頻、夜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別以為只是平常的年老現象,其實他們很可能患了膀胱過度活躍症。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表示,長者往往由於急著去小便而跌倒致骨折。1本地研究顯示,老人家如骨折位置在髖骨,一年後的死亡率可近2成,2情況令人關注,不...

莊麗醫生
2019年5月2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