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蘋果生活壹週刊
一旦確診糖尿病,不少長者馬上想到要「戒口戒得清」,但實際上,胡亂戒口可能引致低血糖或營養不良;相反,長者應學懂「食得精明」,挑選合適的食物,如低升糖指數食物。另外,糖尿病長遠會導致多種併發症,包括糖尿腎、中風或心臟衰竭等。針對心臟衰竭而言,它早期無明顯病徵,所以長者應定期作身體檢查,若確診心臟衰竭便可盡早治療,降低對心臟的破壞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一項研究發現,在約一萬七千名二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十分之一人確診心臟衰竭,情況頗為普遍。若患上心臟衰竭,患者或會感到氣促、躺平時呼吸不暢順、腳腫、走路時氣喘及疲倦,並出現咳嗽、血壓低、頭暈、手腳冰冷及消瘦等。然而,以上不少人都會忽視以上的症狀,尤其是長者,他們會以為是身體機能衰退的情況,直至病徵愈來愈嚴重才求醫,延誤確診及治療。 事實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現心臟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8倍,屬最常見成因,而糖尿病、高血壓及肥胖亦會增加2倍機會。值得留意的是,夏天即將來臨,不少長者或會到商場「涼冷氣」,而一冷一熱的溫差會影響周邊血管擴張及收縮,從而增加心臟壓力,誘發心臟衰竭。 由於患有糖尿病的心臟衰竭患者,其治療會比一般心臟衰竭患者更複雜,所以及早確診非常重要。同時,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或較差,而治療心臟衰竭需要使用去水藥物,或會影響腎臟,所以醫生要取得平衡,亦要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 作為糖尿病長者的家人,應注意長者的活動能力有否衰退、有否出現氣促及因而減少外出,一旦有以上情況便要盡快求醫,接受心電圖及心臟超聲波等非入侵性檢查,檢測心臟功能以判斷是否有心臟衰竭。如果長者病徵難以判斷是否心臟衰竭,醫生便會考慮抽血化驗生化指標: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NT-pro-BNP是心肌細胞分泌的荷爾蒙,數值高代表病人有心臟衰竭,數值低的話,代表病人的氣促是由於其他疾病引起,例如慢阻肺病等。即使無以上症狀,糖尿病長者亦要緊記作定期身體檢查。 若糖尿病長者確診早期心臟衰竭,他們必須嚴謹控制風險因素,有需要時用藥改善病情。在控制風險因素方面,患者應選擇相對對心臟衰竭有幫助的新一代糖尿病藥物,例如SGLT2抑制劑及GLP-1仿腸降低素等。以SGLT2抑制劑為例,它除了能降低血糖,更可減少因心臟衰竭入院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約17%;而且,它有助維持理想體重,以及較少機會引致低血糖。不過,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如有疑問應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在日常生活方面,醫生不建議糖尿病長者胡亂戒口及大幅減少食量,因有機會導致低血糖,或是營養不足而增加跌倒機會。一般而言,患者應三餐定時定量 及中間吃些小食。另外,患者要學懂選擇合適食物,例如糙米及通粉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而心臟衰竭患者則需減少吸收鈉質及控制攝取水的份量。 年約80歲的何伯伯(化名)屬肥胖,患有糖尿病及心臟衰竭,亦曾有心臟病發。由於其心臟衰竭已發展至晚期,所以他近數年都需留在家中聞氧氣,不能外出。直至近日,他因感冒及出現併發症而去世。由此個案可見,晚期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質素會大打折扣,而且一些「小病」也會帶來死亡風險;因此,糖尿病長者應加倍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早診斷是否出現心臟衰竭。
Comentários